诺贝尔奖即将揭晓 这些华人科学家被看好

2022-10-03 10:16:56 第一财经 

每年10月,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季。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和2021年的诺贝尔奖线下颁奖礼都被迫取消了,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有望回归线下,并邀请前两年的获奖者参加。

在历史上,要预测诺奖花落谁家是极其困难的。这不仅因为入围名单和提名人都是秘密的,而且诺奖通常奖励给几十年前的重大科学发现,时间跨度之长使得每一年的奖项都难以预测。

在今年诺贝尔奖的热门夺奖名单中,多名华人科学家被提及,包括刚刚获得今年拉斯克医学奖的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临床专家卢煜明;2022年度引文桂冠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李文渝;制造了柔性“电子皮肤”半导体聚合物的化学工程师鲍哲南。

凭借高引论文能否获奖?

拉斯克医学奖被誉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风向标”。卢煜明找到了一种使用孕妇血浆检测胎儿DNA的无创检测的方法,可以检测与唐氏综合症相关的特征异常,这项发现彻底改变了筛查胎儿遗传异常的临床实践,现在每年有数百万人使用这种检测方法。他还基于这一原理创立了公司,用于早期多癌的发现,其中一家被开创性的液体活检巨头Grail公司收购。

另一位被看好的华人科学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渝。今年9月,李文渝获得了科睿唯安2022年度引文桂冠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2006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首次发现了一种被称为TDP43蛋白聚集在额颞叶痴呆(FTLD)和渐冻症(ALS)中的作用,这篇文章被引用超过4000次。李文渝还因此获得了2020年度科学突破奖。

在诺贝尔化学奖方面,斯坦福大学的女科学家鲍哲南具有潜力。她开创了有机和聚合物电子材料的新型仿生应用,包括柔性“电子皮肤”。这种技术有望在未来与人的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和人类皮肤功能类似的人造皮肤。

华裔科学家如果能够在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获奖,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对抗疟疾的研究成果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评选一方面是要看是否有理论的突破或者是划时代技术方面的革新,如果只是应用层面的创新,而不是重大的基础研究突破,那么获奖的可能不大;如果仅仅是论文引用次数多,而缺乏重要的原创,那么获奖的可能性也不大。”一位国内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还有哪些热门领域可能获奖?

去年mRNA疫苗的呼声较高,但最终未能破例获得诺贝尔奖。今年mRNA疫苗仍然是最大的热门。截至目前,全球因新冠疾病死亡人数已经突破600万人。

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还倾向于轮流奖励不同领域的学科,这就是所谓的“周期性”。例如医学奖方面,神经科学、癌症或传染病的发现每十年左右就会得一次奖;基础分子生物学的发现和疾病疗法的发现也会交替获奖。

在过去的十年中,医学奖多次回归基础研究。例如2013年奖励给了细胞内运输机制的发现;2016年奖励给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2017年奖励给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2019年奖励给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2021年奖励给细胞如何感知温度。疟疾、免疫肿瘤学和丙肝等偏重临床应用的发现也分别于2015年、2018年和2020年获奖。

今年被寄予厚望的对疾病遗传基础做出开创性的发现还包括BR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以及各种类型的地中海贫血背后基因变化对新的基因疗法的作用。

另一个热门领域是基因测序,例如领导了人类基因组第一份草图的科学家可能被表彰,包括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以及第一台DNA自动测序仪背后技术的发明人。

此外,快速准确预测蛋白折叠的DeepMind背后负责AlphaFold人工智能项目的领导者John Jumper也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