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科技大厂掀裁员潮,人才回流华尔街

2022-12-05 09:48:10 第一财经 

作者:李爱琳 责编:戚德志

疫情期间科技企业大肆扩张,以高薪厚职抢人,两年后硅谷大裁员令不少人才回流华尔街。

2020年夏天,程夕(化名)和许多程序员一样顺应科技大厂扩张态势,由金融机构成功“上岸”谷歌。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这一波硅谷裁员潮之中,自己暂时未受波及,但强烈的危机意识驱使他早做准备,近几个月已在寻找机会,只是明显感到就业市场寒气逼人。

“前几周才面试了美国外卖巨头DoorDash,但今天刚得知,与我接触的人力资源专员被解聘了,换工作的事也就没了下文。”程夕表示,除了潜在岗位大大减少,薪酬也普遍缩水。“今年年初,我的前同事获得亚马逊录用,对方提供40万美元年包,但前两个月我面试相似的岗位,整体薪酬包直降至32万美元。”

程夕的经历在2022年的硅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科技大厂过度扩张且错估形势

当地时间11月9日,脸书母公司Meta宣布裁员逾1.1万人,占员工总数的13%。该公司CEO扎克伯格在公司内部会议中致歉,承认其错判形势,认为疫情期间在线增长将会持续。“这是我运营公司18年以来最艰难的决定之一,该决定无疑将给你们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扎克伯格说。

一周之后,亚马逊证实拟裁员1万人,影响大约3%的企业员工;而谷歌据报正酝酿裁减1万名员工,占全球员工总数的约6%;就连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苹果也难以独善其身,媒体爆料该公司已冻结各部门招聘,并可能持续至2023年9月。

在匿名职场社交软件Blind上,受到裁员影响或未受波及的互联网打工人纷纷发帖表达职场焦虑。据第一财经记者所见,题为《没有哪家公司是安全的?》《为何经理和总监总能免于被裁?》享有较高热度。

总部位于硅谷的Blind见证了科技企业疫情至今的兴衰,该公司公共关系主管陈志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企业难以准确把握用人需求,疫情期间过度扩张。他以Meta为例,2012~2019年七年间,员工总数增长至4万,然而2020~2022年,员工数量不止翻了一番,截至今年9月底,Meta员工总数达到其历史高峰8.7人。“Meta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此前七年的扩张规模,这样看来,近期1.1万的裁员数量并不算什么。”陈志健表示。

除了过度扩张,错估形势也是裁员元凶。就业市场分析机构Lightcast高级经济学家万库德(Rucha Vankudre)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科技公司本预期疫情期间的工作和消费模式将会持续,但如今生活逐步正常化,现场办公取代远程办公,网购频次相应减少,所以企业不得不纠正错判。

“另一方面,不少科技公司的盈利水平、商业模式是基于未来而言的,投资者憧憬他们能在未来兑现增长,当风调雨顺时,基金、风投乐于慷慨解囊;但当利率走高,投资者如果看不到稳健回报,就会犹豫不前,这也是导致一些科技公司受挫的原因。”万库德表示。

裁员潮和用工荒

在华尔街看来,硅谷裁员潮主要缘于行业自身问题,不能反映宏观趋势。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均在近期报告中表示,尽管未来数月美国劳动力市场增长可能放缓,但更多表现为停滞而非裁员,硅谷大幅裁员对科技行业以外的整个就业市场的影响有限。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自去年12月以来,大型科技企业累计裁员18.7万,对该行业来说规模较大,但仅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0.1%。该行预期,非科技行业不太可能大幅裁员,因为美国经济总体上仍然人手短缺。

万库德也不认为科技行业瘦身将会溢出至其他行业。“对于大型零售商,员工流失将影响销售,对于制造业工厂,减少人手意味着产量下降,但对软件公司来说,削减岗位并不意味着软件就无法运作。那些产出与员工数量直接挂钩的行业,例如零售还有制造业,不太会见到大规模裁员。”

不仅不会裁员,在通胀居高不下、就业市场依然吃紧、经济降温形势之下,雇主仍不得不快速调整明年薪酬预算。

咨询公司韦莱韬悦(Willis Towers Watson)近期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雇主预计在2023年为员工平均加薪4.6%,涨幅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该公司董事总经理韦斯伯(Lori Wisper)表示,上一次美国企业的工资预算达到当前水平还要追溯到2001~2002年。今年以来,为应对通胀飙升以及招工困难,雇主在薪酬方面的实际支出已经增长4.2%。

科技大厂不香了?人才回流华尔街

过去数十年,进入硅谷大厂是无数年轻人的终极目标,疫情两年更是将这一观念推向极致。不过,硅谷裁员潮令形势发生微妙变化,程夕表示,自己正在犹豫是否回归金融机构。

“疫情期间,金融、咨询等传统行业的人才见证了科技大繁荣,不少人选择跳槽甚至零基础‘转码’,希望分得一杯羹。现在风水轮流转,来自谷歌、亚马逊、IBM等公司的优秀人才正在流向华尔街。在Blind上,我们看到城堡投资(Citadel)、高频交易公司Hudson River Trading等大型对冲基金招兵买马,它们目前拥有挑选精英的绝对优势和话语权。”陈志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万库德也见到上述现象,她表示,此前因科技人才要价不菲,传统金融机构无力与科技企业抢人,经济放缓时期金融企业表现坚挺,具备吸收科技人才的实力。“我们会看到人才资源的重新分配,科技从业者流向更多行业,我认为整体而言是有益处的。”

至于科技大厂还香不香?陈志健认为,尽管行业近期震荡,但薪资仍然高于平均水平且福利优厚,年薪总包动辄高达20万~30万美元,故仍是许多美国白领的选择。他指出,过去两三年,求职者讨论较多的反而是科技大厂的隐性优势,包括工作生活平衡,提供创意乐趣,能够发挥影响力的机会。“大厂们仍然求贤若渴,只要你在合适的行业拥有强大的职业技能,还是存在很多机会。”陈志健说。

(责任编辑:崔晨 HX015)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